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1-2-6 12:14:29

清康熙“三个洪涌盖梅陇”事件探究

东关联安海堤
宋元时期以前,海丰县大陆腹地有一泓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长沙湾古海。古海湾的范围,西海岸线从百安半岛顶端起,绵延至东澳山、南山、大嶂山、石洲山、水踏山、田心山等山麓,即现梅陇、联安平原地区,是古海海底或是浅海滩红树林湿地。明嘉靖十八年,燕洲、饭箩洲等岛屿已跟陆地连在一起(注1)。至明万历年间,莲溪何姓由归善县迁来,在乌洲炮台山丘上搭寮居住,供奉妈祖(现竹符妈祖乃原渔民供奉旧址)。
明末清初,古海上频捷发生的风灾潮灾,使环岸群众蒙受巨大的损失。据史书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全面复界之后,大量外地移民进入梅陇湿地,进行垦荒生产。此时已有乡民开始修筑海堤,以防止海水影响农作物收成。经过多年的开发,梅陇平原已建起50多个移民村庄,并建起了各自独立而接连的低级堤围。但灾难还是频频光顾平原上的田地。康熙十四年(1675)农历八月十五,飓风大作,是夜火光遍空,有声如雷。毁坏民居不可胜数。当时驻泊于对岸长沙港的清军平藩征潮水师船多被覆没。翌年四月大水,阴雨不停,十六夜山水四处泛滥,平地水深数尺,杨安都居民多被淹死。康熙十七年(1678)农历正月二十日,梅陇建墟开市。康熙三十二年(1693)农历三月十九日,以及次日海丰连续地震。雷雨骤烈,损毁民居。八月十三日飓风,海边村庄被淹没不胜计。十月十七日午时地震。十二月初三晚大地震两次。康熙五十四年(17115)农历八月二十一日飓风,风有火源,淹没沿海无数村庄。
梅陇东澳山风神庙
逮及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农历五月廿八日深夜,飓风淫雨,半夜海水泛溢,浪高数丈,杨安都村落民畜淹没殆尽(《海丰县志》乾隆版)。海啸引起的潮水淹过沿岸简陋的堤围。膏腴之乡,顿成泽国。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三个洪涌盖梅陇”的惨痛事件。清光绪《惠州府志·郡事下》亦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夏五月飓风霪雨,覆船数百艘,夜半海水泛溢,浪高数丈,濒海居民漂溺无算”。这次海啸引发的洪潮,席卷梅陇平原上的农田居舍,以及墟市上所有的铺户全被潮水夷平,仅存港尾墟徐氏孝妇亭。一万多居民葬身大海,男女老少陈尸于村郊路旁,惨不忍睹。这次突发的浩劫,史称“三个洪涌盖梅陇”,或称“三个涌,盖梅陇”。事后惠州知府余毓浩与海丰县令熊大樊、归善县令欧斝加意赈恤,灾民被泽。灾后当地乡绅派人将漂浮散落于四方的尸体,各自集中在南山岭、东澳山、深坑岭等地埋葬,并修筑百姓公妈墓等义冢。据县志载:“乾隆九年(1744),通邑捐题建立义冢一十六坟”。其中应有这次事件淹毙的无主尸体。距梅陇墟南六里“云路”村,就是当年祭奠超度亡灵的荒地,俗称“魂路”。后来有福建一带人氏逐渐至此聚居建村,认为地名“魂路”不详,遂以谐音改称村名为“云路”。
此次惨痛事件,逼使当地群众起来保护家园。梅陇“王坣”的兴建,就是为吸取上述教训而促成的。雍正元年(1723),当地淡水港村富绅兰巷举人吴位睦(字天石)发动村民在海滩修筑简陋的防海堤坝。雍正十年(1732),海丰知县王增向省垣上表要求拨款修筑堤坝,未有结果(注2)。雍正十二年(1734),吴位睦兴建的海堤,经不起海潮的多次冲击,多处溃决,咸水涌进稻田招致失收。县令林寅详请省宪、府宪经批准后,他躬度地理形势,爰集众议,确定从东澳口经唐皇、乌树、船路至西炮台(今梅陇农场农科所)的要害位置筑造海坣。然后“督民筑坣,斥田为坦”。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了“田主计税出钱,佃丁计户出力”的办法,修建加固“王坣”。竣工后,海堤全长6公里,堤基10米,高3米。林寅为不忘前任知县王增的倡始之功,将此海堤称为“王坣”(注3)。并在坣上祭奠死者孤魂。时任吏部观政(康熙五十四年进士)邑人庄汝扬(字瑞翰),在京城闻讯特地撰写一篇祭文曰:“呜呼!我海邑梅陇诸乡,列灵魂之深为大痛惜也……何其今岁戊戌年五月廿八日,不意龙王性怒,压弃尔民;呼风伯扬风,开铁阵之雄。唤海神狂倒,鼓滔天之浪,须臾封尔屋。顷刻坠尔墙,乡乡老幼魂消,村村儿女魄散。悠然闭口,分诉无门,不分男女尊卑,一时尽归黄泉,牛羊鸡犬,飘然不在,原野衣服囊箱浮然皆流别境。……与忝属共县之义,邻舍之亲,痛尔有百千万之顷,时值沧海之变,且遭洪波压没皆亡,未尝不深恨大痛惜也!但遥隔山海,愧乏牺牲果品之典,谨修诸词香桩而吊慰之,梦魂如在天也,灵其有知,愿其共鉴,愚表一点之极诚也,悲哉痛哉,呜呼哀哉!”(注4)。“王坣”建成后,林寅与梅陇诸乡绅将此文祭奠了这次遇难者的灵魂。
梅陇东澳山风神庙
翌年(1735)农历五月初五日,再次遭到台风海潮冲击,部分堤坝崩塌。当地乡民照样加固了堤坝,但认为是风神作祟,故在兴建“王坣”的同时,要求县衙门在东澳兴建风神庙。至乾隆元年(1736年),历经四年建设,“王坣”全面竣工。两广总督鄂弥达遂上奏朝廷,奉建风神庙于梅陇东澳黄沙坡(注5)。事后,鄂弥达特地亲自奉旨赴海丰县杨安都,赐封东澳风神庙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并赐匾额“清和时若”悬挂于风神庙大殿(注6)。每年八月十八日,当地乡民在风神庙中拜祀风伯诞辰,同时请海丰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等戏班在庙前演戏,以祈祷梅陇平原一年四季风平浪静,五谷丰登。至乾隆十三年(1748)农历九月,再次修筑“王坣”堤坝。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二月,因有苏得利等在围坣附近私垦盐场,开沟碍坣;在当地66名缙绅的强烈请求下,县府在“王坣”中段路口竖立《保垣固坣禁碑》。严禁在“王坣”附近私垦盐田、开垦荒地和牛只践踏,以保护“王坣”的安全(此碑现在梅陇镇府内)。经过当地农民多年的辛苦耕耘,沿海10多万亩滩涂地被改造成良田,连年丰收。至清乾隆时就有“杨安熟,海丰足”之谣,成为海陆丰著名粮仓。当时县志有:“杨安一都,一望原隰,土壤肥沃,岁收倍于他乡”云。
二百多年来,“王坣”屡经修筑加固,以此使梅陇平原免遭海潮之虞。新中国成立后,海丰县政府又在“王坣”外围修建西起东澳山,东至三江妈沿大液河北上至联安田心山止,长约25.7公里的东关联安围。其中,东澳至尖尾9.8公里叫东关围;尖尾至田心15.9公里叫联安围。从而捍卫了围内10.42万亩耕地和10多万民众的安全。
梅陇东澳山风神庙
2018年6月,笔者应汕尾市科技地震局之邀,陪同广东省地震局数位专家特地到梅陇、联安平原的几个村庄调查,提供梅陇平原的历史天文资料给他们参考,并带领他们到梅陇的仓兜、东港、梅尖、屿岭和联安优涌等实地调查,挖开田园砂层下面,用仪器探测其贝壳碎屑分布及堆积状况。据省地震专家说,300年前的中国康熙年代,俄罗斯的滨海地区亦同样突然发生过这种天文地质灾难,他们从中国文献中得悉广东滨海也曾出现过“三个洪涌盖梅陇”的事件。于是,俄罗斯专家来电广东地震局,要求联合调查梅陇平原的地质情况。为此,广东省地震局提前组织了这次调查摸底工作,作为与俄罗斯专家联合调研的基础。



参考文献:[1]明嘉靖版《海丰县志·舆图》[Μ],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八月,2019年海丰县志办重刊;[2]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补编•吴天石》[Μ],清乾隆十四年十月,2019年海丰县志办重刊;[3]清同治版《海丰县志•名宦•林寅》[Μ],清同治十二年4月,2019年海丰县志办重刊;[4]陆丰潭西镇东山《庄氏族谱·庄汝扬进士祭文》,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5]杨安都东澳《风神庙禁示碑》[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七月五日立;[6]清乾隆版《海丰县志•都里•坛庙》[Μ],清乾隆十四年十月,2019年海丰县志办重刊。





来源:东岸,文:叶良方,图:林世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康熙“三个洪涌盖梅陇”事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