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3-11-14 16:54:38

黄易与石寨


黄易《万寿晓钟》:十里山环秀,芙蓉露一峰。霁烟流岸水,霭气入高墉。滴幕光湛撷,浮云碧欲镕。石堂瓢可解,高挂一云筇。黄易(1631年—1677年),字子参、号苍潭,又号惕庵,出生于海丰县坊廓都洲渚村(今属陆丰市金厢镇),后随父黄致健移居坊廓都石寨(今属陆丰市大安镇)。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十六年己亥科进士出身。授福建汀州府归化县知县。逝世后,康熙皇帝还赐题楹联一对以表彰黄易:“职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当官。”朝廷还遣宫廷画师将黄易画像永存,分别在福建及黄易家乡建祠纪念,享春秋两祭。现陆丰市东海镇龙山南麓丁厝巷的“黄忠贞公祠”仍保存完好。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黄易殉难后78年),降旨为黄易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京都昭忠祠。
石寨为广东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石寨是黄姓集居地。坐东向西,依山而筑。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由石板条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西门城墙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书“石城”的两个漆金大字,系黄氏先祖手迹。据说,当年黄氏先祖认为村名称寨,毕竟嫌小,担心子孙在科场上被主考官瞧不起而落第,故改为“石城”。一说石寨原为石、陈、谢、黄等姓聚居之处,开基于唐代,现只黄姓居住。“石城”之名可能与石姓有关。



城内民居,一路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一路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序。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次要巷道与主巷道两端相连,构成村道网络。民居建筑结构大都属“三间过二伸手”。巷道的两端筑有院门,与环城巷道相连,俨然成了“城中城。”若遇外敌或盗贼闯入,两端院门关闭,自可“瓮中捉鳖”。

寨内制高处的巷道旁,有一通体漆黑巨石,上钝圆下肥硕,状若蜘蛛。周围巷道都以蜘蛛石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纵向分布,横向巷道又交错穿过纵道,使整个寨在布局上呈现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据说此寨属蜘蛛地,故成此局。
石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亦可谓一绝。巷道石板下隐约可见又深又宽排污暗渠,因山势呈螺旋状。各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鉴湖。全部以条石铺砌的巷道,清理下水道淤塞极为方便。暗渠还是秘密通道,渠内可匿藏数百人马。



传说,有一次倭寇围困石寨达一个多月,强攻不破,便妄想用断水断粮的方法迫寨人就范。有一天,倭寇见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有妇女在城内高处晾晒鲜鱼,还有湿淋淋的衣服挂满了竹竿,知道寨内粮食水源充足,遂无奈撤走。“退兵之计”据说来自黄氏祖母,她命族人乘黑夜由暗渠潜至鉴湖捉来塘鱼,第二天又将塘鱼和用尿水弄湿的衣服一同挂至寨内高处。此传说有一个不合情理之处,既然可以去抓塘鱼,怎不能弄点水回来,何必用尿水湿衣服呢?


据说,清光绪乙酉(1885年)科,四位石寨学子带二位书僮往惠州参加府试。放榜时,满榜12人中竟有6名石寨人,四文、一武、一贡生,占了“半壁江山”,引起轰动。但怎么又多出两人呢?原来两位书僮凭着平时侍读时的耳闻目染,偷偷参加了考试,又居然都榜上有名。有好奇者询问书僮曰:石寨有多大?答曰:寨外6万人,寨内不曾入。这是书僮生怕因地偏人稀而被外人瞧不起而捏造的。“惠州府试居半榜”的美谈遂流传至今。查《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该科有岁贡生虞载熙、拔贡生黄其章,前为兴贤都人,后为坊廓都石寨人。海丰县当时占了7人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光绪年间石寨至少出了12名贡生。
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
石寨巍巍称石城,兴文重教脉相承。巷深魅力无穷尽,天映鉴湖云梦蒸。





文字:王万然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易与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