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3-11-20 17:06:29

秋游大峰山紫竹观



有人说,海陆丰地区只有夏和冬两季。事实上,我们这里春天一到,劳燕分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连太阳都眯起了笑脸;夏季万事万物都散发着极高的热度,到处亮晶晶明艳艳;冬天向来都是不请自到,沉下一张肃杀的脸蛮横地抢占着秋的地盘。而秋天呢,最多可以算作一闪而过的行者,常常来不及触摸它感受它,正所谓“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因此,携妻驱车去陆丰大峰山紫竹观游览,感悟秋韵秋情。紫竹观位于陆丰市河西镇湖口村大峰山,其前身是陆丰东海镇菜园仔的“觉生堂”,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因地处城镇嘈杂,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应惠州西湖元妙观住持钟至章之倡议,并得到当地知名人士支持和赞助,将“觉生堂”移至现址,并将觉生堂改称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大革命时期,彭湃曾在此观开展农民运动宣传工作。



参观中,不知不觉,传来阵阵云锣、小镲、木鱼、檀板、鼓等乐器声,声音清脆,独特。我们循声来到了中殿,看到左侧有数名乐士大管弦、凤凰筲、古筝、三弦、扬琴熟练扬弹。右侧则是由近年百岁的住持亲手扬弹云锣、三音、小镲、七响、檀板、木鱼等,其左手右手扬弹手法轻盈、熟练。
据说,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是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是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紫竹观的音乐源远流长,在形式和曲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传统信仰和美学思想,经历数代的沉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

遗憾的是,在战乱动荡时期,紫竹观的文化遗产大都遗失了,特别是紫竹观中的道教音乐。后来,住持多次寻找观中的老真人得其口传,拜访民间道教艺人,结合观中遗存资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付出了很大努力,终于恢复了紫竹观的道教音乐,可喜的是,2009年10月16日,“紫竹观道教音乐”入选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
同时,住持根据现有条件下,规划紫竹观,依山建筑,恢复了紫竹观昔日的宏伟建筑。走出紫竹观,前面良田千亩,一望无际,田中薯叶翠绿,稻穗金黄,秋风过处,绿叶悠悠,稻浪滚滚,飘来阵阵稻谷香、淡淡绿叶香。那一块块的绿、一片片的金黄在秋风下宛似千层波浪。稻香与观中飘来的沉香味,融为一体,沁人心脾。

登上大峰山,只见整座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大片树木随山就势,一层层一道道密密匝匝,或红或绿或褐或黄,油松、桦树、柏树、枫树、杨树混合而生,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毫不掩饰地展示着生命中最美的色彩,美得令人窒息。崖壁上一株株大树或横空飞跨,或展臂相迎,或直入云霄,或低伏于地,或攀岩挂壁,或倒立悬空,刺梅、山杏、黄栌、山桃等植被与之遥相呼应,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优美画卷。山中不时传来啁啾鸟鸣和叮咚的泉水声,仿佛一支交响乐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齐奏着奔放而热烈的乐曲,与道观中的音乐,交相辉映。登上大峰山主峰,整个紫竹观的景色尽收眼底。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另外,建有亭、客厅、祖师房等。其建筑风格极为严谨精致,造型壮观得体。在山门外,有祖师墓,放生池,天然古井,园林设计的广场。身在其观,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胜似人间。举目远眺,河图胜景,乌坎归帆,让人心旷神怡。


一步一景,一山一诗;时间飞快,天色渐晚,我们告别了住持,但,紫竹观音乐声不绝于耳。回首再看,古朴的紫竹观染上了一层金黄的暮色,整个道观就像一尊高高在上的仙人塑像,与天相邻,与树相依,平添了几分威仪。真希望能与居士们一起住下来,细细感受这醉人的秋韵。

最美的秋天记忆,与一座山,一曲乐声,一片林,一些人紧紧连在一起。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吴文锋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游大峰山紫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