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2-4 18:01:14

黄道圭与汕尾渔歌

龙津渔唱]黄道圭海波城下接龙津,归棹吚哑入耳频。和笛渔歌天是籁,倚栏人满月为邻。斜帆遥带潮门影,一曲长浮玉锦鳞。远岸榔声催晓曙,轻舟又曳别溪春。黄道圭(?-1713年),字子特,号韫庵,海丰县兴贤都人,举人黄德燝之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山东省丘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在任七年中,为丘县百姓申请援助、借赈、报荒、减田赋、施粥等,骑马跑府上不下三十余次。入名宦祠。曾偕海丰知县姚德基商议筹资开凿县衙明堂“南湖”、建造海丰“文峰塔”。《汕尾古今诗词选》写丘县,《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录》写山东省邱县,《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写河北邱县。经查,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谕,为避孔丘之讳,改为邱。先后隶属冀州广平郡、武安郡、沼州、山东堂邑、东昌路(府)、临清直隶州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初隶鲁西北,后归冀南区。1944年5月26日,邱县全境解放,8月县治北迁马头镇。建国后一直隶属邯郸市(专区、地区)管辖。黄道圭时应是山东丘县。上述三书均写“黄道珪”,“珪”乃“圭”异体字。

龙津溪,发源于莲花山主峰南侧,流经海丰县城,西南出丽江,汇入黄江出海,全长31.5公里。过去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沿海瓯船(一般指居住在瓯船的渔民)溯江而上,停泊在龙津桥一带,月明之际,渔歌对唱。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将月夜斗歌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记载龙津渔唱的诗句不胜枚举。
瓯船即疍民,源自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逐渐汉化。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汕尾市疍民正是古代水居越人的后裔,疍民自小至大在江河海域上过着漂泊无定的游渔小活,从未踏足陆地。
《惠州府志》指出:“厥祖被干戈所扰,潜居水泊中,子孙习惯,乐居于舟。海丰七港,在在有之。”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焦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府所属海丰等六县疍民的生活情景。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疍民在汕尾生活的情况,记曰:“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舶聚此。”《海丰县志》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疍民每届秋夜,通宵达旦,互斗渔歌。歌声此起彼落。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

另,有人说瓯船是来自于瓯江的渔民,有点像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故以船为家,来去方便。语言学家潘家懿教授考证,瓯船的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话(广府话),一种是河洛话(闽南话)。读诗追史,思绪万千,遂成一绝:
四海为家漂泊行,放歌更在月中明。良蕉一束船头艳,娘子牵来两悦情。




文字:王万然图片:网络编辑:黄晓萍审核:马泽松来源:善美东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道圭与汕尾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