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0-6-15 01:59:52

海陆丰舞狮之麒麟篇

麒麟,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又传是龙与牛交合的产物,据说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与龙凤龟合为四灵 , 是毛类动物之王 。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也把杰出的儿童称为“麒麟儿”、“麟儿”,对普通百姓而言,则是送子神兽之王。

麒麟的形似马,状比鹿,尾似牛尾,口能吐火,声音如雷。按一般说法,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或五趾,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
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的字样。孔子在《春秋》及其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山东嘉祥,嘉祥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今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而衍生的,透射出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麒麟传说》在嘉祥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是一部深深的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孟加拉国,曾带两只孟加拉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回到北京。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当时阿拉伯语中长颈鹿叫 giri(麒麟的音译)。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闽南语也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鹿”。长颈鹿漫步时其头部左右摇摆,现从麒麟舞的舞蹈动作中就可看到模拟长颈鹿的形态

麒麟舞起源于唐代后期,历史悠久。传统舞狮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神诞醮会,集会喜庆,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人们舞起麒麟,以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驱邪赶鬼麒麟献瑞之说。海陆丰地区民间动物舞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融武术、舞蹈、音乐合一的体育活动。传说麒麟是独角兽,而海陆丰麒麟的金角特别高大,但尾巴特别短,额上有八卦以镇压不洁之物。该舞以其独特的麒麟头、面阔口大,勇猛威武的艺术造型,配以传统的吹击乐,气氛热烈欢快。

舞狮情节大致分为六个段落:即“开场见礼”、“猛虎下山”、“饿狮寻吃”、“食后憩息”、“饱后归巢”、“收场还礼”。表演技巧强调其形态、神态、动态、静态,必须按各个环节与不同技艺去掌握,神态自始至终以于贯串。“猛虎下山”、“饿狮寻吃”(行四门)便有站高瞭望、寻找目标、发现美食、兴奋扑食等动作。特别是发现到扑食,喜极及凶猛之动态要表现得淋漓尽致。“狮仔回头”等应是威武之状;“食后憩息”要处于慢态之中;“饱后归巢”应表现逍遥、兴致、满足等慢动作;“收场还礼”应处于兴怡意足及威武无敌而收场。还有“饱后舔足”、“洗嘴洗须”、“洗毛”等表演形式,静中有动,相互配合。舞狮头及舞狮尾的动作要协调,特别是舞狮头的,从双手的用力、身体的姿势、双腿的架马等都较为讲究。如把狮头擎高,用力摆动猛快时则示凶,步子跨度大则为猛。若把狮头擎低,动作应慢些,且摆动幅度小,为柔、为喜。动是力,神(态)是技巧。所以,形、神、动、静、“喜怒哀乐”必须按各个不同环节去掌握好。
https://v.qq.com/x/page/u3023q0t6vn.html
接下来给看大家看看海陆丰的麒麟
























本文来源:原来是汕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陆丰舞狮之麒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