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老马 发表于 2024-4-8 16:39:37

追忆中学的求学之路



人到了老年,总爱怀旧。在怀旧中我最难忘的是自己上中学的时光。 
我家在海丰县大湖公社(现在叫镇)高螺村。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都比较艰苦。但,一九六五年九月初的一天,对全家人来说,都非常开心,因为我即将离家到海丰师范学校求学。 


记忆中,当天,母亲早早起来,宰杀了家里的一只雏鸡,燉了,给我补补身子,彼时物资奇缺,生活困难。我祖父更是高兴得很,孙儿终于考上了师范,那时的中专算是高学历了。  

开始,我们同村共有十多名同学一起上学,后来碰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八位同学陆续辍学,能够坚持到初中毕业的仅五位。其他村的就更加少了。  
当时我也不想上学了,可父母不同意。上学的二十华里(1华里约五百米)路是一条田间小路,我周一上学,学校有食宿,周六午饭后,就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春天,小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翻滚着层层波浪;紫色的牵牛花,煞是好看,散发着香甜的味道;蜜蜂、蝴蝶在花间飞舞,燕子在田间低飞觅食,春天的美景令我陶醉在上学的路上。夏天路两边的庄稼长高了,青蛙在稻田里不停地唱歌,好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学生哥。我们十几个人结伴而行,说说笑笑,你追我赶,十分快乐。走在回家的路上。到了秋天,风吹稻浪,一望无际,丰收在望,农民们一年的辛劳有了回报,喜悦的心情写在脸上。冬天到了,尽管我们衣衫单薄,天气寒冷,但我们总是盼着过年,能够穿上新衣裳,看社戏,放鞭炮,孩子们都十分欢喜。就这样,历经春夏秋冬,到了一九六四年七月,我们终于顺利毕业。初中阶段是我们学本领,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也是我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光。  



我之所以能够读完初中,全靠家里省吃俭用全力支持。特别是祖父,每个星期给我一块多钱作伙食费,遇到没有现金,他就递给我拿几粒鸭蛋,让我拿到青坑墟卖了,作伙食费。同时,也要感谢当时的政策扶持,家离学校二十华里的学生可转为非农人口,每月二十四市斤粮票,加上少量助学金。到了一九六四年,大家的生活逐渐改善了一些。但初中升学率还是很低,当时,赤坑中学全届八十多名考生参加中考,仅七、八位学生能升入高中,八位同学考上师范,其他都回乡务农。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我一九六四年初中毕业,却是一九六五年上海丰师范。其实,我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初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年的农民,只以知青的身份,在公社大队写了一张证明,到母校赤坑中学报名参加中考,老师鼓励我,报考师范类学校。  
前一次的考试,我发挥不好,本以为能考上高中或者师范,却名落孙山。只好回家“修理地球”(耕田)一年,经过一年的边耕边读,这次我吸取以往教训,有幸考上中等师范,终于实现了当教师的愿望。  

上学那天,太阳刚升起,我就挑着一个籐箱,一支锄头,步行六十华里,到下午四点才到达学校报到。  
为什么要带一支锄头去学校报到呢?难道去种田?不是的,那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伟人号召要学工学农,所以新生报名时要带一把锄头,如没有,就要交五元钱。所以才有带把锄头去报名的奇事。你想,宁可步行一天六十华里,也要省下五毛钱的汽车票,那时的我,经济是多么的拮据。可后来我们全体学生都去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年后又去平东种棉花,后又要搬迁学校到公平水库,搞平整地基等。



当时, 海丰师范坐落在海丰县城东边的龙舌埔上,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全称为海丰师范学校;招生对象为,海丰陆丰两县学生;学制三年,有助学金,学生伙食费全免,每月还有二块钱的零花钱,毕业后由政府统分到各小学任教。  

无论读师范还是初中,校园生活多种滋味,酸甜苦辣中夹杂着悲伤、汗水、自信和收获,但总朝着希望前进,一路走来,老师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是你们默默地在我心里播下知识的种子,点亮前行的明灯,我很珍惜在校学习和同学们相处的时光,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来源:善美东岸文字:郑信泳图片:网络编辑:马泽松审核:黄晓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中学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