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只要对美学有涉猎的人,就会熟悉这个概念。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客体时,审美主体与之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否则会影响和削弱审美效果。
所谓距离就是自己与对方保持一定的空间或时间,给人一种神秘感。距离可以是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
平时,自己喜欢欣赏书画、雕塑作品,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只要自己离作品太近,欣赏起来总难领会作品的独特神韵和意境与浓烈生命力。但自己拉开与作品的距离,作品的风格之美、气韵之美,淋漓尽致体现出来,或大气磅礴,栩栩如生,或龙飞凤舞,丰筋多力,或吹影镂尘,镂月载云。
某日,翻阅《南方日报》,展开其副刊,载有几副国画,乍一看,吸引不住自己的眼球,提不起欣赏兴趣。因室内光线弱,拿报纸,移步阳台,无意中报纸落地,弯腰拣起时,那几幅画映入眼帘,被它们震撼住了,线条分明,粗细有章,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幅幅体现写意内涵,气韵生动,极富大气、洒脱、美感,神、形、气兼备。
我略想一下,为何刚打开报纸时,没有看出画作的立体感。因为离我太近,我弓腰时,眼与画的距离恰到好处,欣赏事物的美需要一定距离,太近太远都不行。
“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小别胜新婚”所说的就是夫妻之间保持的一种距离之美、和谐之美。平时,彼此都为油盐酱醋茶而劳碌奔波,生活的烦恼早已把婚姻的新鲜感磨掉了,忘了欣赏彼此的优点。长期在一起,又会彼此觉得烦,相互之间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吵架打闹。正如橡皮筋松弛时疲软,伸张时才充满收缩力。离开几天,反而会发现对方的优点,彼此就会朝思暮想,牵肠挂肚;才会深切体会失去才懂得的道理。如叔本华所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时常听到“远香近臭”“墙内开花墙外香”“亲兄弟不住共墙屋”等俗语,一个人在一个集体或地方呆久了,其优点长处在身边人看来就平淡无奇了,有时甚至还会“审美疲劳”,近距离相处,距离近了,就难免产生碰撞与磨擦;自己的一些缺点和不如意之处反而成为周围人关注的焦点。但在与其距离远的人看来就不一样,往往看到的是好的一面。
当今是信息裂变时代,有时候,两个人的距离太近,彼此就会知根知底,把对方的隐私一览无余,他就成了透明人。试想,谁愿意做个透明人,哪个人愿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被他人透视。朋友之间的亲近和形影不离,并不影响距离之美,关键是要调节好彼此的心理距离,不离不弃、忽远忽近、虽远尤近,这就是距离之美。
“虎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太熟了走得太近了,反而会产生一种疏远感,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排斥,人性之使然。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处世的良策。
要有距离,但太远了,就会够不着边际、靠不着谱,缺乏应有的亲近之感,关键是把握度。
曾经,带小孩到公园玩耍,天空中有战斗机飞掠而过,轰鸣一声,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已飞到天边了,小孩急着要看,顺着我的手指望去,嚷着喊叫“不一样!在电视上看到的可好看了。”观察事物太远了,就难以发现它的美。
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无论亲朋好友、同事的距离都需要合理把握,太近太远都不好,该不偏不倚,就是中国人喜欢奉行的“中庸之道”。
《水浒传》中首诗云:知凡君子事,明哲迈夷伦。重结义中义,更全身外身。浔水舟无系,榆庄柳又新。谁知天海阔,别有一家人。
世界之大,何必在乎一湖之水。我做我的,不管能否成功,努力为自己打拼出一片天空,保持一份适当距离,让我们的心灵获释一份自由舒展与坦然自若,去外面看看海有多阔,天有多高,人生定会无比精彩。
来源:善美东岸,文:马泽松,图: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