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意见建议
搜索
查看: 704|回复: 0

[历史档案] 才华横溢名声扬 —— 进士翁天祜探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3:52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408
    发表于 2019-4-21 14: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才华横溢名声扬 —— 进士翁天祜探佚,海丰人社区 HFren.cc

    凤翔社区的地名多以井为名。翁天祜居址位于花井。


    近日,记者前往城区凤山街道凤翔社区,探访清光绪年间进士翁天祜的遗踪。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翁氏直系后人已不可寻,翁氏祠堂因多年失修,已残缺不堪。


    随后,在社区干部带同下,记者参观了位于凤翔社区花井的翁氏祠堂,如果不是社区干部确指,你会以为这是一间破败的民居,不单没有进士匾、旗杆夹,连一块“表明正身”的匾额都没有。让人慨叹。


    翁天祜,清光绪15年(1889)乙丑科进士,曾任福建浦城县知县、同安知县,后为福建补用知府。


    佚事数则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黄吉庆辑有翁天祜佚事数则:


    其一、翁天祜年幼时聪颖好学,十三岁能诵《十三经》,擅颜体书法。有一次赫赫有名的海丰举人黄汉宗来访,对翁天祜的书法大为赞赏,抚摸着他的头怜爱地对翁天祜的父亲说:“贤侄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小天祜听后,立即随口应以一诗,诗曰:“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而今正可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道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黄汉宗大为叹赏。


    其二:翁天祜中进士后,声名大噪。乡郊后径约长托人在外地买回一把价钱不菲的绢扇,因有画无诗,故慕名前往汕尾东社花井向翁天祜进士索墨求题。翁天祜刚好和众乡绅商量一件要紧的事,接扇一看,但见扇正面绘有一老叟倒骑牛背,悠闲地横吹着短笛,在夕阳西下、暮鸦归林时分涉水过溪。遂叫仆人端上笔墨,在绢扇上挥毫写上了“五六工上尺”五个字。约长以为题好了,趋前一看,糟糕!


    花了这么多的钱银托人从外地买回的这把好扇,进士爷你今天就这样给我题了一行诗不成诗、句不似句的文字,看后哭笑不得,老半天不高兴。众乡绅亦一时不解地看着翁天祜的脸。正当大家犯愁不解的时候,只见翁天祜再起身提笔笑了笑在“五六工上尺”前面略补几行,此时,众乡绅和约长便齐声喝彩,拍案叫绝。原来翁天祜所题的是一首绘声绘色的五绝:“骑牛踏浪花,惊动老人家。牛背吹玉笛,五六工上尺。”何谓“五六工上尺”呢?亦即工尺谱,相当于“宫商角征羽”五音,在没有“简谱”和“五线谱”之前它是中国的古乐谱。


    其三:清末,汕尾港乃重要贸易口岸,素有“小香港”美名。这里酒楼茶座颇多,有一家名为“美成”的酒楼新开张,为了招睐顾客,老板特地请文人为酒楼拟出“美酒留春邀客醉”的上联(出句),面向社会重赏征求下联(对句)。一时应征者极众,经精心挑选,最后,以汕尾东社翁天祜进士的佳句“成汤消夏为君昏”入选。翁进士的下联非常巧妙地嵌入酒楼名“美成”,并以“成汤”的历史典故,语意双关,全联浑然一体,对仗工整,词意贴切得体,深为众人赞赏。成汤——既指煮成菜肉之汤,又兼指商朝开国之君的“成汤”。以此使“为君昏”合情合理,与出句"邀客醉"对得天衣无缝,实属佳作。


    其四:清末光绪年间,海丰县有一戏班,号为“安东戏班”。该班艺员大多数是骨瘦如柴的“瘾君子”。每逢演出,不是呵欠连天就是无精打采,或者信口胡诌张冠李戴。翁天祜早有耳闻。


    有一次,该戏班到汕尾港演出,观众厌恶其行为,台下嘘声四起倒彩不迭。演出后班主竟厚着脸皮携礼前往东社拜见花井翁天祜进士,希望借翁进士的名望为该戏班题匾歌功,借以冲淡狼籍的声名。


    翁天祜也不推辞,先用浓黑、后用淡墨写成四个繁体大字:“案兰独魁”。班主喜出望外,此四字乃吹捧该戏班如案头兰蕙独占花魁。班主立即请人装裱悬挂于戏馆客厅中央,逢人便吹,好不得意洋洋。


    此事传到黄汉宗耳里,他也很纳闷,便亲往戏馆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不禁哑然失笑拍案叫绝:“妙、妙、妙,妙极矣!”原来翁进士以浓、淡黑书写,藏有玄机,表面上看是“案兰独魁”,实际上浓墨部分乃“安东狗鬼”四字。


    一个乱世知县的悲剧


    翁氏族人翁永健讲述了翁天祜任同安知县时巧设鲎宴,为田园消灾的故事。此故事多见于海陆丰乡贤在外为官者,已成为程式,不足为凭。


    坊间传说:光绪十五年,方耀(曾任碣石卫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在海丰大办积案,汕尾(指当时的汕尾镇)被列名逮逋的“三点会”成员49人。当时,适逢翁天祜刚在京都会试中式进士,还未殿试,乡人前往求救,翁天祜修书呈方耀予以保释,结果方耀给足了面子,同意保释44人,其中有名的“三点会”大佬颜世亮也在其中。


    翁天祜在浦城知县任下,留下了一部《续修浦城县志》并大修浦城城墙。据有关资料显示:光绪二十二年,知县翁天祜对城楼、卡房、垛口、炮座修建完固。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大雨滂沱,二日三夜不止;六月初二,溪流暴涨,龙潭门左城垣冲决数丈,迎远门外店屋扫荡成墟,而城内幸赖城墙得以保全。


    翁天祜在浦城知县任上,还碰上著名的“衢州教案”。众所周知,清朝末年,列强肆意瓜分我国,致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天主教、基督教依仗帝国主义势力,从福建、江西传入浙江衢州,外国传教士在衢州耀武扬威,当地政府不但不加干预,反而处处忍让,从而加深了群众与教会之间的矛盾。光绪19年,因教堂恃势擅自截断溪流,群众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焚毁了教堂。


    江山人刘家福等借机在福建边境九牧起义,衢州塾师祝耀南任军师,起义军头包红布,故称九牧红巾军。红巾军攻打衢城时,石梁乡民与城内百姓里外呼应,开展诛官杀教的斗争,史称“衢州教案”。“衢州教案”波及了浦城县,清政府崇洋媚外,多次围剿,最后令江西总兵申道发、浙江总督黎天才、建州总镇敖天印会同浦城知县翁天祜,围剿义军17天,刘家福被杀。


    曾经同情农民、保释“三点会”成员的翁天祜,已经身不由己地参与剿杀农民起义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乱世知县的悲剧。


    限于资料,关于翁天祜更多的事迹都搜寻不到,比如生卒年、后裔去向等等,这可能都与他生于乱世有关。


    网传,海丰县城东镇梓里村原有明清时代科举的功名匾和旗杆夹石六套,其中有清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翁天祜的“文魁”、“进士”及朝廷的“圣旨”木刻匾额;以及清代海丰翁氏祠堂等古迹。在凤翔社区采访之后,记者又前往梓里村采访,却发现所有的旗杆夹和匾额均荡然无存。村干部告诉记者,原本是有的,不过都毁于“文革”时期。不过,从村干部提供的《翁氏族谱》可以看到,花井翁氏是从梓里村出祖的,辗转定居花井。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海丰人社区 - 凝聚海丰人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扫一扫关注海丰人社区公众号


    郑重声明:海丰人社区所有帖子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与立场,如有违法违规事宜请联系本站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系公益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感谢理解与支持。

    小黑屋|Archiver|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意见建议|网站地图

    Powered by HFREN.CC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