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意见建议
搜索
查看: 1377|回复: 0

独特的民俗活动——大门兜村“拂千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41
    发表于 2024-3-4 16: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千的起源要追溯到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森林中摘野果和打猎过程中,利用藤蔓攀爬和跨越河沟障碍的行为,这便是秋千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秋千最早应该是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开始。唐代的《艺文类聚》中记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其中的山戎指的是春秋时期我国北方的一支较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属匈奴的一个支系,该族习惯在寒食节这天荡秋千庆祝。这时候的山戎族的秋千以木为架,用两条绳索悬于架下,拴着踏板。运动的时候,人站在踏板上,双手抓两边的绳索,在他人的推动下沿支架作半径运动。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将“秋千”带到中原。传入中原后的秋千成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也成了传统节日时的狂欢内容。
    真正盛行秋千的是汉唐时期,唐代的高天际在他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由此可见,从汉代开始,不但继承了山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秋千这种运动更被赋予延年益寿的属性,因此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独特的民俗活动——大门兜村“拂千秋”,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海丰“荡秋千”,俗称“拂千秋”和“打千秋”,和我们一般认识上荡秋千不同,它是通过两人技巧操作特制的秋千,使之一上一下惯性沿秋千架中轴转动,除了操控秋千转动同时还要一问一答唱千秋歌。这种既舞既唱的荡秋千形式不但观赏性强,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为海丰地区所独有。主要流传于海丰县城高田社和梅陇大门兜、蜈蚣嘴等地,目前比较活跃的是大门兜村。据大门兜村张氏后人讲述,其创村始祖犀高张公于明末携子偕孙从惠来隆江几经辗转到大门兜定居,犀高公去世后葬地喝名“猴公晒日”,后人为纪念先祖,尊称犀高公为“猴公”,并因猴子喜荡藤于山林间以拂秋千纪念之。因为纪念“猴公”,整套秋千架的制作取材均以杉木和竹为主。

    大门兜村的秋千架由四条6米多长的大山木做脚手架,对称连接两条同样为杉木材质的扁形横梁,成两个“H”支架,两边横梁中间上面挖一半圆形的凹槽,因形似半月,故当地人称之为“月姑小”,作为转轴的承座。座上在支上俗称“牛牯橼”的转轴,转轴的中间对称穿插一对长约8米的秋千杆,杆的两头各装一个秋千斗(座椅),斗的上方有一根横轴连接两侧秋千杆,当秋千杆以中轴为中心转动时,秋千斗也同时以上面的横轴为中心转动,形成三轴共转。
    独特的民俗活动——大门兜村“拂千秋”,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据说过去的秋千杆采用的是俗称“臭目竹”的楠竹,这种竹子直且长,加上管壁厚、韧性好。由于竹子不能长时间使用,特别是作为秋千杆,为了安全,每年的秋千杆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当地村民描述,以前村里分两个生产队,每年为了寻找合适制作秋千杆的竹子,每个生产队会专门派出一个社员,共两个社员专门去寻找。因为符合要求的“臭目竹”不好找,他们的寻找范围除了附近的南山一带,甚至还跑到莲花的埔仔峒一带寻找,可见这秋千杆制作多么的不易。所以,每年正月尾秋千架收折后,这一对长竹竿还会用来作为其他生产工具。由于制作传统秋千杆的竹子难寻,同时也考虑到安全的问题,故1983年以后,当地的秋千杆改为无缝钢管,沿用至今。

    大门兜拂秋千的习俗至今三百多年不曾间断,期间更改过一次时间,将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搭建至正月十七收折的时间改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正月底。正月十三这天举行吃丁酒、拂秋千的民俗活动。拂千秋时,秋千杆垂直,一人先在下端秋千斗坐好,旁边两人帮助固定,另一人则沿杆上突出的齿沿攀爬到顶端斗座坐好。然后在旁人的助推下开始运动,当秋千杆转至地面平行时,前端之人身体后仰用右手后抓杆,后端之人身体亦同时后仰用右脚踢杆,达到助力的效果。活动的同时,两人还要对唱千秋歌,一心两用,既考验胆量,也考验应对能力,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独特的民俗活动——大门兜村“拂千秋”,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据大门兜村《张氏家谱》记载,该村千秋歌乃是张氏七世祖兴华公于清初(公元1641-1725)所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大门兜千秋歌以民谣对答(历史人物、还母恩、神话人物、情歌等),地方景物(安步石桥、目勿昏),生活歌对答(打千秋、大食懒、戏出、十二月歌等),都是用方言唱歌,唱词很注意运用方言韵脚,每节一、二、四句基本上押韵。歌词内容来源于生活,用字朴实无华,而且格调清新,富有生活哲理。海丰县的秋千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根据现在浙南、闽南到潮汕地区都有荡秋千的习俗,制式和海丰县类似,都采用两柱或四柱为架,用硬架为杆,如温州乐清的蒲岐打千秋,同样于明末清初由闽传过去的。

    而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号称全闽打秋千第一镇,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从移民史的角度看,海丰县的秋千和福建的秋千会不会是一脉相承?这个有待考证。目前,大门兜村会完整唱出全部千秋歌的传承人不多,以中老年居多。作为省级的非遗传承项目,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而年轻一代的大门兜人也要把这种民间文化瑰宝继承下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图文:许宇奈
    编辑:黄晓萍
    审核:马泽松
    来源:善美东岸


    海丰人社区 - 凝聚海丰人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扫一扫关注海丰人社区公众号


    郑重声明:海丰人社区所有帖子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与立场,如有违法违规事宜请联系本站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系公益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感谢理解与支持。

    小黑屋|Archiver|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意见建议|网站地图

    Powered by HFREN.CC  © 200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