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意见建议
搜索
查看: 958|回复: 0

渔歌唱到北京去 —— 写在汕尾渔歌首次晋京专场演出之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17:13
  •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468
    发表于 2018-11-8 2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7年,海丰县选送两位汕尾渔歌的代笔人物徐十一、洪柑,赴京参加演出。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再加那时的交通状况,一路颠簸,费尽周折,两人到京时,就像大病一场,再加上南方人,尤其是海边的人,到京后水土严重不服,结果,徐十一未能登台,只有洪柑唱了几首。因此,61年前汕尾渔歌的赴京演出并不圆满,留下许多遗憾。

        时光飞逝61年,与祖国的发展同步,汕尾渔歌经历了一个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2018年10月30日、31日,《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汕尾渔歌专场,将在北京民族剧场演出。

    渔歌唱到北京去 —— 写在汕尾渔歌首次晋京专场演出之际,海丰人社区 HFren.cc

        一、渔歌里说 —— 我唱山歌给党听

        2016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汕尾市城区新港渔歌队应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邀请,在广州市举办《渔歌里说——我唱山歌给党听》渔歌专场演出,渔民们用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美好的新生活,演出获得成功。

        而这次晋京演出的节目,正是在2016年演出的基础上,经进一步提炼、升华,并为此次演出创作了《我们上岸,回到有爱的地方》、《人们领袖人民爱》、《渔民心向共产党》,把汕尾渔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艺术风貌,呈现给首都观众。

        此次晋京《渔歌里说——我唱山歌给党听》渔歌专场,是一部浓缩了疍家文化的史歌,演出将疍家渔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旧民俗、旧民风的老渔歌,与获得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渔歌相结合,而这一旧一新的组合,使汕尾渔歌组歌的历史脉络更加完整,疍家文化的传承更为明晰,舞台色彩对比更加强烈,使其焕发出独特的文献历史意义和艺术文化价值。

        这次晋京演出的人员,集汕尾全市渔歌演唱优秀人才,共85人,既有汕尾渔歌的国家级、省、市级代笔传承人,又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还有乳燕初啼的小歌手,老中青少,渔歌唱到北京去。

        在这次晋京演出的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少琴,今年78岁,这是一个渔歌代代相传的家庭,苏少琴已故的母亲和家婆都会唱渔歌,苏少琴从小耳闻目染,掌握了父母所唱的渔歌曲调,练就了即兴填词演唱的技巧。口授相传,这是汕尾渔歌的一个特点,而这次晋京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演员,则是苏少琴的曾外孙女,今年6岁的林心悦小朋友,此外,苏少琴的女儿、林心悦的祖母,今年59岁的钟洪铃也在其中。三人四代,这是汕尾渔歌代代相传的一个缩影。

        二、汕尾渔歌 —— 南海的一颗灿烂明珠

        汕尾渔歌是流行于粤东红海湾、碣石弯的渔民歌谣,一般指中、浅海渔民所唱的“瓯船歌”,少量为深海渔民所唱的“咸水歌”。汕尾渔歌即中、浅海渔民所唱的“瓯船歌”。渔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通过渔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其特点是曲调委婉动听,歌词朴实直率,口语化,富有方言韵律。可以说,汕尾渔歌是广东汕尾沿海的汉族民歌。

        近现代第一个发掘整理汕尾渔歌的,是被誉为中国民俗之父的钟敬文先生(1903——2002)。钟敬文,广东省海丰县人,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早在九十年前,钟敬文就开始对汕尾渔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并在1927年出版《蛋歌》,钟敬文指出:“‘蛋歌’,又名咸水歌,是蛋家民系的一点心声,表现上虽过于率真,很少缠绵之意,但切异常真切又谐美”。

        新中国的诞生,使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在海上的疍家儿女获得了新生,他们结束了以船为家的生活,而新的生活,使汕尾渔歌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如果说,汕尾渔歌是南海的一颗灿烂明珠,那么,使这颗明珠发出璀璨光芒的,则是一代又一代将渔歌口授相传的渔家儿女,还有那些对汕尾渔歌独具慧眼、情有独钟的本土或非本土、知名或不知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和学者。

        徐十一,(1906年——?),人称十一婶,著名的渔歌演唱家,1956年作为民间歌唱家成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她一生热爱渔歌,自编自唱,出口成歌,会唱二千多首渔歌,她的名字在汕尾地区几乎无人不晓。

        此外,第一个将汕尾渔歌进行记谱整理,组织了第一个汕尾渔歌业余演出队,把汕尾渔歌推上舞台的,则是海丰县当地音乐家和民间文艺研究学者马思周。马思周(1921——2011),上世纪40年代,马思周在堂兄马思聪的指导和影响下,成为马氏家族音乐世家的一员,上世纪50年代,马思周在任汕尾中学音乐教师期间,记录、整理汕尾渔歌,编写渔歌剧《长洲泪》,参加惠阳地区汇演,获优秀奖。

        除本土音乐家和学者之外,第一个搜集整理汕尾渔歌的外地音乐家,是广东乐团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及歌词作者施明辉、潘琳夫妇。1958年,施明新、潘琳夫妇到汕尾深入生活,并协助地方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渔歌,《妇女捕渔队组歌》,是他们创作的新渔歌,分出海、捕鱼、织网、等待、丰收等五个组曲。从此,汕尾渔歌有了组歌这种新的演唱形式。

        1960年,广东省举办全省业余文艺汇演,汕尾渔歌以《妇女捕鱼组歌》在广州引起轰动。汕尾渔歌,这颗深藏不露的南海明珠,终于在省城大放异彩。从此,汕尾渔歌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来到汕尾采风,亲身感受汕尾渔歌的魅力,而这一批又一批音乐家的到来,对汕尾渔歌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四十春秋 —— 汕尾渔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1978年12月,拨乱反正之际,改革开放之初,汕尾渔歌队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汕尾渔歌的专场演出,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的习仲勋同志在观看完演出后,上台与汕尾渔歌队的演员握手并合影留念(图)。这次参加晋京演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5岁的徐圆目回忆说,习书记对我说,渔歌唱得好,你要传承下去。

        四十年来,汕尾渔歌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当地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汕尾渔歌进入了一个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提到汕尾渔歌这四十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黄琛(1935——2004),这位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家、作曲家,人称“渔歌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黄琛,1955年参加工作,1958年协助组建海丰文工队和汕尾镇业余渔歌队,任队长;1960年任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1965年,参加组建海丰县文艺轻骑队,任副队长;文革后,先后任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副团长、县文化馆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88年,任汕尾市城区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黄琛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时,就跟随著名渔歌手徐十一学唱渔歌、记录渔歌,1960年,黄琛与文工队一起并入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开始从事当地民歌和戏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文革期间,他多年搜集的渔歌资料和戏曲资料全被抄走焚毁。文革后他到海丰县文化馆工作,他从头干起,将失去的渔歌资料,一字一句重新整理出来,并搜集整理漏记的渔歌。几个月后,他竟将部分采集和自己创作的上千首渔歌全部整理出来。他曾写下“寻觅海珍千万萝,渔谣路上尽欢歌”以自勉,可以说,黄琛的一生,是为汕尾渔歌而歌的一生。

    渔歌唱到北京去 —— 写在汕尾渔歌首次晋京专场演出之际,海丰人社区 HFren.cc

        2014年,汕尾渔歌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汕尾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近一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汕尾市城区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汕尾渔歌节”,进一步推动了汕尾渔歌的普及和发展。渔歌被编进乡土教材,渔歌进校园,建立渔歌传承基地,等等,近年来,以渔歌为素材的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剧、联唱、对唱等文艺节目纷纷登上市内外多种节庆、典礼和文艺汇演的舞台,并频频获奖,由华南歌舞团演出的《渔家娶亲》还被拍成了电影。

        汕尾渔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进入了历史的一个最好时期,而这次汕尾渔歌首次晋京专场演出,将是汕尾渔歌继承、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渔歌唱到北京去 —— 写在汕尾渔歌首次晋京专场演出之际,海丰人社区 HFren.cc

        徐春平 2018年10月21日于广州天河

        后记:汕尾市城区科技文化局黄超局长邀我写一篇汕尾渔歌的东西,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这是因为:一,海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岁才离开,而汕尾在1988年以前,是海丰辖下的一个镇;二,汕尾渔歌我在少年时代就经常听,有些曲调至今依然还能记住。文革前,我父亲担任海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每当有什么演出,他都会把我们三兄妹带上,这当中就经常有汕尾渔歌的演出,而且,我父亲与后来被称为“渔歌王“的黄琛先生,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朋友,我至今还依然记得,他们两人在一起说话时,总是一边笑一边说。1973年父亲调到汕头工作,全家搬到汕头,黄琛先生出差去汕头时,还去过我们家。乡情和亲情,这两种人类经久不衰的情感,是我写这篇东西的原因。

        由于时间仓促,10月13日到汕尾采访,今天完成,前后9天的时间,除去15日从汕尾回广州的一天,实际上只有8天,所以这篇东西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望有关方面多加指正。

        在汕尾的采访,得到了黄超局长的全力配合,此外,黄超局长的三哥黄峥嵘先生,放下自己的生意,自始至终亲自开车陪同采访和参观,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来源:我是海丰人,原文作者:徐春平


    海丰人社区 - 凝聚海丰人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扫一扫关注海丰人社区公众号


    郑重声明:海丰人社区所有帖子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与立场,如有违法违规事宜请联系本站处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系公益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感谢理解与支持。

    小黑屋|Archiver|海丰人社区 HFren.cc |意见建议|网站地图

    Powered by HFREN.CC  © 200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